岩溶学家及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学家。1931年5月出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1952年院校调整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53年北京地质学院提前毕业。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及主持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6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参加实践及指导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研究,涉及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许多流域,包括三峡、乌江渡、新安江等百多座水利枢纽;指导有关交通、城镇、矿山等建设的工程与环境地质勘测研究;并研究有关地质—生态环境,为喀斯特地区开发做出了贡献;积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重大灾害防治提出了重要科学认识作为决策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初,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喀斯特研究室,倡议并首先筹备喀斯特地质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建立了一套有关喀斯特发育与工程效应的理论,以其在喀斯特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被誉称为“喀斯特卢”。首先提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开拓研究与探索的范围。并提出有关地质生态环境的新认识。曾任我国授外大型工程高级专家,并曾在欧美国家及港台地区讲学。已公开出版近百篇中英文论文,10部论著与科技成果及一图系。其中,他主编的《中国岩溶─景观·类型·规律》一书,被国外学者推为经典论著。他的专著及图系:《中国岩溶》、《中国岩溶(喀斯特)发育基本规律及其若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中国南方(岩溶为主)地区地质—生态环境图系》、《岩溶水文地质环境演化及其工程效应研究》、《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等科学论著,在国内外引起了多方反响。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荣誉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1. 1953年11月—1954年1月,承担“东北浑江流域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研究”,该成果为浑江开发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2. 1954年,承担“新安江水库库区水文地质与渗漏条件评价”课题,研究成果为新安江梯级开发比较及渗漏评价提出了评价,供工程设计作重要依据。
3. 1956年,承担“官厅水库矽质灰岩渗漏问题研究”,负责地质、水利、电力三部合组研究队,查明了周总理指示的官厅水库渗漏的机理,为工程处理提供了依据,解除了对首都北京的安全威胁。
4. 1957年—1960年,承担“长江三峡南津关坝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负责三峡工程比较坝址之一南津关坝区的勘测研究,为选坝提供依据。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并参与两坝区比较的结论意见,为今后三峡选坝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5. 1963年—1964年,承担“滇东地区喀斯特研究”课题,并为滇东地区以礼河等水利水电建设提出地质上的建议。
6. 1960年—1965年,承担“贵州喀斯特发育规律与有关水利建设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课题。在研究贵州喀斯特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了贵州猫跳河六个梯级以及乌江流域上游六冲河、三岔河的水利水电枢纽,提出有关地质上的建议。
7. 1964年—1966年,承担“三线建设喀斯特研究与川汉铁路喀斯特调查研究”,为三线建设负责编制国家科委需求的“中国南方地区1/100万喀斯特图系三幅及1/1000万全国喀斯特分布图”,参加川汉线喀斯特调查。
8. 1973年—1974年,受水利部指定,作为高级专家和姜国杰、胡海涛先生共赴阿尔巴尼亚,指导当地中、阿专家,解决费尔泽水电站边坡稳定性和毛泽东水电站岩溶渗漏问题,负责库岸隧洞进口地质边坡调查,计算有关水库边坡稳定性,提供了设计依据。
9. 1988年—1989年,承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途径研究”课题,为国家民委向中央汇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负责提出的研究成果包括一套1/350万图系,及岩溶地质—生态环境系列理论认识与地区发展模式石漠化问题。为西南岩溶山区经济发展提出有关建议与基础依据发挥了积极作用。
10. 1992年—1995年,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课题“黄河中上游岩溶环境演化对比研究”,提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合理综合开发的观点,对于大工程建设及有关地质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与实用价值。
11. 1993年—199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岩溶水文地质环境演化对比研究”,重点探索了“构造”与“气候”这两大因素对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水文地质环境演化的影响,并与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国一些典型地区岩溶与岩溶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对比。成果对在建的重要工程从地质—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见解。开拓了我国岩溶水文地质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12. 1996年—1997年,开展了中国和英国石膏地质灾害合作研究,提出的成果对中英有关石膏地区建设与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3. 1999年—2001年,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战略研究》中一个专题“中国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研究了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建议在“十五”及“十一五”发展中, 起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14. 1999年—200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硫酸盐岩溶发育机理与环境演化效应研究”,将硫酸盐岩(石膏等)岩溶及其与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共生的复合岩溶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的复合岩溶作用机理,使对复合可溶岩的岩溶发育机理研究更接近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也可更好地研究并解决有关环境效应和诱发的灾害问题。在复合岩溶研究中,开展了微生物岩溶作用研究,将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地质作用等有机地结合,揭示了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的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规律。
15. 2002—2004年,担任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出版时为编委会委员)并负责《西北地区水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化》专题。
16. 2005—2007担任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东北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为项目小组成员,并负责有关抚顺矿区地质环境研究。
17. 2004年—2006年,承担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与工程效应研究”项目,负责研究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淄博、潍坊、东营八个城市的地质—生态环境有关开发效应研究,提出新认识。本项工作得到当地省领导的重视。为这八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8. 2011年—2012年。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了海西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原则,涉及资源、防灾、环境污染、开发与保护关系、城乡统筹、城市群一体化等方面,提出建设生态流域、调整产业等方面的建议,阐述了海西经济区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该项成果可供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决策参考。
主要论著:
1.卢耀如. 岩溶水文地质环境演化与工程效应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2.LU YAORU. 2001.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prevention of geohazards in karst regions. ACTA GEOLOGICA SINICA, 75(3): 239-248. (SCI)
3.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5): 1-6.
4.LU YAORU, ZHANG FENG’E, QI JIXIANG, et al. 2002.Evaporite karst and resultant geohazards in China[J]. Carbonate and Evaporites. 17(2): 159-165.(SCI)
5.卢耀如.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M].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3.
6.LU YAORU, ZHANG FENG’E, LIU CHANGLI, et al. 2006. Groundwater systems and eco-hydr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main karst regions of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NICA, 80(5):743-753. (SCI)
7.卢耀如,张凤娥,刘长礼, 等.中国典型地区岩溶水资源及其生态水文特性[J].地球学报.2006,27(5): 393-402.
8.LU YAORU. 2007. Karst water resources and geo-ecology in typical regions of China[J]. Environmental Geology, 51:695-699.(SCI)
9.卢耀如, 张凤娥.硫酸盐岩岩溶及硫酸盐岩与碳酸盐岩复合岩溶-发育机理与工程效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0.卢耀如.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的思考与认识[J]. 环境保护2008,397 (6A):42-45.
11.卢耀如.汶川大地震周年与地质灾害防治再思[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6): 36-43.
12.卢耀如.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3.卢耀如,贺可强,李相然,等.山东半岛城市群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0.
14.卢耀如, 刘琦. 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设[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0,(4): 20-24.
15.卢耀如.工程建筑安全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防治[J]. 中国工程科学. 2010,12(8): 22-29.
16.卢耀如.对灾后重建对口支援的思考[J]. 中国减灾. 2010, (12): 9-11.
17.卢耀如.从日本大地震思考我国今后防灾的有关建议[J].中国科技奖励.2011, (4): 6-7.
18.卢耀如, 金晓霞.三峡工程的现实与争议[J].中国减灾. 2011,(7): 32-34.
19.卢耀如.暴雨过后对城市防灾兴利的思考[J]. 中国减灾. 2011,(9): 38-39.
20.LU YAORU, LIU QI, ZHANG FENG’E. 2013.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in China and their effect on engineering[J]. Carbonate and Evaporites. 28: 251-258.(SCI)
主要的获奖奖项:
1. 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9年10月。
2. 岩溶(喀斯特)发育规律与相关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河北省2007年自然科学三等奖。证书号:2007-ZR3001-1,主要合作者:贺可强、张凤娥、许广明等。
3. 岩溶—奇峰异洞的世界(为院士科普书系百册之一),院士科普书系,获得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该册包含得奖之内,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的证书)。
4. 河北省人民政府2008年,授予对河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特殊贡献的奖励。证书号:0033。
5. 2012年6月18日,在福建省召开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上,荣获首次颁发的海峡“6.18特殊贡献奖”。
6. 2014年8月18获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