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学理,男,汉族,1975年3月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后,曾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访问学习,现工作于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
目前主要致力于喀斯特地区濒危动物保护与行为生态学机制研究;喀斯特地区动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研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动物多样性生态恢复与技术示范研究。
共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共计20 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争取经费600余万元(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计 20多篇,其中 SCI期刊论文 2篇,CSCD中文核心期刊9篇;参与编写著作 4 部;联合培养硕士1 名。2017年获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6年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在基础研究方面,注重揭示退化生境对野生动物保护的作用,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人工林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积极意义。在生物多样性编目方面,国内较早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负责构建了国内规模较大的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图像数据库;曾负责《广东陆生脊椎动物分布名录》(兽纲部分)的编写和出版工作。曾在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的3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地区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曾为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负责动物本底调查;起草了《广东省林业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总体规划(2016-2025)》等,为政府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方面提供了基础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